5月8日-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省济源市举办了“甘蓝雄性不育规模化制种新技术与新品种展示会”,集中展示了利用不育系实现规模化制种的成效和近年育成的一批早熟甘蓝新品种,并进行了座谈交流。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副院长王汉中,工程院农业学部方智远院士,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马淑萍,济源市市委书记张战伟、市长张宇松等领导和专家50余人出席。会议由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孙日飞主持。
近年来,济源市绿茵种苗公司与方智远院士团队联合建设了“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河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在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下,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开展了以甘蓝类蔬菜为主的蔬菜种子生产,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甘蓝制种每亩单季收入一般在4000元左右,最高可达12000元,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4-10倍,实现了科研单位、繁种企业和农民三方共赢。
陈萌山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成效,指出,该项目应用过程中创造了“三个一流”。一是一流的甘蓝育种技术。在方智远院士领衔的甘蓝育种团队的努力下,先后培育的几十个甘蓝品种一直稳定占据60%-7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又率先实现了甘蓝制种方式由自交不亲和系到不育系的变革。二是一流的制种技术。“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制种技术,如规模化育苗、割球、盖二膜、水肥一体化等,大幅度提升了种子产量和质量。三是一流的奋斗精神。正是育种团队、制种团队多年的辛勤劳作,以及政府相关部门驻扎基地深入一线的务实精神促成了这一项目的落地、开花、结果。
为进一步落实和巩固该示范基地取得的成效,辐射和带动更多的山区农民脱贫致富,陈萌山要求,一要加强政府为主体的顶层设计,进一步系统规划;二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特别是山区水、电、路建设及滴灌设备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及;三要完善管理体制,由政府出面协调划分种子用地和其他用地,做好统筹规划;四要由制种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做好产业扶贫、乡村旅游、农业科普等工作。
(供稿: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