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09月05日 01版)
孙永福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我从内心感恩党和人民的培养和教育,这鞭策着我一辈子跟党走,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孙永福
至今,孙永福还珍藏着来自唐古拉山的雪水和泥土,那是建设者们在海拔5072米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山垭口,专门采集送给他的,弥足珍贵。
59岁初上青藏高原会怎样?原铁道部常务副部长、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孙永福的记忆依旧清晰。那还是2000年,在海拔4500米的沱沱河兵站,一下越野车,他瞬间感到头昏脑涨,脚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走起路来摇摇摆摆。
因为血氧饱和度过低,2004年10月,孙永福在检查一座桥梁工程时忽然全身虚脱。当时,天空飘着雪花,豆大的汗珠却一下子从额头冒了出来。“那一次,知道人在濒死状态下在想什么,觉得自己这回扛不过去了。”他说。
“天路”修建绕不过“多年冻土、高原缺氧、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孙永福接到任务后,只说了一句话:“青藏铁路举世瞩目,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青藏铁路沿线氧气含量大约为平原地区的50%至60%,建设队伍不仅要上得去,而且要站得稳、干得好,这是修建青藏铁路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孙永福组织研究建立了完善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创造了大群体高海拔施工“零死亡”的奇迹。
为了解决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问题,孙永福改变了过去“盖被子保温”的被动方式,从调控辐射、对流、传导入手来冷却地基,保持工程结构稳定,创造了多年冻土铁路开通运营速度100km/h以上的纪录。他要求所有施工队科技环保,成功研发了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高原植被恢复再造技术等。
2004年7月,首批藏羚羊顺利通过可可西里楚玛尔河五北大桥的桥下通道,形成了铁路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生动景象。
依靠科技创新,以全局、整体、动态的视角,孙永福交出了一份战略科学家的优异答卷。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宣告结束,诸多世界之最就此诞生:最长的高原铁路、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2008年,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今年八十寿辰之际,孙永福收到来自雪缘园比分直播的贺信:“您是中国铁路建设的领军人,学铁路、修铁路、管铁路,川黔、贵昆、成昆让天堑变通途,大京九让老区共圆发展梦。您是中国铁路改革的实践家,推动铁路企业上市,非运输企业脱钩,开启我国由铁路大国向铁路强国迈进的步伐!”
“如今,我国完全可以自主设计建造不同速度等级、不同地域环境的高速铁路,从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从热带直至寒带,包括大风沙地带,这在世界绝无仅有。”孙永福说。
(本报记者 金振娅)
原文: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9/05/nw.D110000gmrb_20210905_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