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温才妃 时间:2013-10-31
喷气式飞机划破蓝天,留下一道狭长而洁白的弧线,许久未散。在普通人眼中,它也许是一道风景;然而,在航空专家眼中,它也会是一道伤疤。
绝大多数中国人也许不知道,但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除了绝大部分的军用飞机之外,新型战斗机、民用飞机的发动机均由国外进口。一旦国外航空发动机进口发生“风吹草动”,制约的不只是航空工业发展,而且是整个国防工业的建设。
仰望蓝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陈光,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陈懋章、刘大响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早日实现中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产权。
教育基金,让创新人才走得更远
《研制高性能发动机比登月还难》、《航天发动机,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刺痛了83岁老人陈光的神经。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在北航“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启动仪式上,刘大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经历了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自主研制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新型飞机无一例外采用的是“外国心”。
陈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8年,陈光名义上从北航退休,但仍为航空事业劳心劳力。他编写航空发动机系列丛书,参加大量的科普活动、讲座……不仅如此,经济并不宽裕、夫人长期抱病的他还和家人商量,决定拿出50万元,支持航空发动机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的突破创新,而老一代人终究要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代人,重中之重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陈光如是说。
在陈懋章眼中,陈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发动机结构领域的一把手。刘大响则亲切地把陈光、陈懋章称作“我的两位老师”。很快,陈光的提议得到陈懋章、刘大响的支持,两人各拿出50万元支持这项事业。
陈光表示,150万元作为奖助学金不过是一笔小数目,如果能作为教育基金的启动资金,通过吸纳校友资金奖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长远。
据悉,“航空强国中国心”教育基金是国内第一个由院士参与捐赠的航空发动机领域的教育基金。目前面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凡是从事发动机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凭借优秀的科研作品申请奖学金,教育基金同时还支持有航空发动机梦想的贫困学生。
寄梦下一代英才
吴大观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毕生致力于新型航空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程序的研究。在北航校内,就有一个“吴大观英才班”。
2011年,北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并入选教育部17个试点学院。为了打造中国航空发动机20年之后的“梦之队”,“吴大观英才班”应运而生,每年招收25~35名优秀本科生。
作为“航空强国中国心”活动之一,在第二届“吴大观英才班”开班典礼上,刘大响向学生赠送了4本亲笔签名的书籍,分别是《中国航空航天院士风采》、《航空报国 心系动力》、《航空发动机飞机的心脏》、《我心飞翔》。解决航空发动机难题,成为老人时时刻刻的梦想。
据介绍,“吴大观英才班”的一大亮点是由院士、长江学者担任班主任,首届吴大观英才班班主任由陈懋章担任,第二届吴大观英才班班主任由刘大响担任。
而在刘大响看来,“吴大观英才班”的最大特色是施行“一生双师”制。选聘校内优秀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同时邀请中航工业集团高层领导、企业总师、国际一流学者等担任“社会导师”,中航工业集团为学生量身定制国际知名企业实习、实践培养方案。
不仅如此,“吴大观英才班”的学生还享有国际一流大学教师全英文讲授部分核心课程,赴境外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的殊荣,并有机会获得北航与中航工业集团联合设立的“吴大观奖学金”。
“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要举全国之力,不仅要加强基础理念和关键技术的研究,还要解决我国现有航空领域组织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刘大响说,“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所做的种种都是在鼓励年轻人下决心投身科研创新。”
院士眼中的创新型人才
那么,屡屡被院士、教授提及的创新型人才,究竟又是怎样的?
陈懋章认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要弘扬科学精神,也要培养正确、严格、创新的思维。
他表示,科学精神是指为伟大梦想前赴后继、不断追求的精神,其核心是实事求是,要在科学问题、创新问题上坚持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发展最基本的东西;还要对事物、客观规律永不停息地追求更高、更准确的描述,使之能够具有更高的普适性。
马克思的妻子燕妮曾问道:“您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回答:“怀疑一切。”也有人这样评价马克思,他对人类所创造的知识财富都进行过思考检查。
在陈懋章看来,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批判,批判也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点,但常常被人们忽略。实际上,“没有思考能力、没有批判能力的人,充其量只能成为现有知识量的继承者,而不能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创新者;没有批判精神的人,只能成为会背书会考试的人,而不能成为在先进科学技术大风大浪中的弄潮儿”。
当然,光有科学精神并不足以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还必须有科学思维。哈佛大学的一条校训:“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知识与聪明,而在于一种思维。”
陈懋章表示,知识可以从网络上查出来,但正确的、创新的思维只能由自己形成,这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创新的思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种是逻辑思维,保证整个思维活动的正确性,在科技工作中大量应用;另一种是形象思维,它的特点是自由、开放、不受约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想象力才是决定研究品质最根本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