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
人物小传
葛宝丰,男,1919年12月出生,1949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入党,1998年当选为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葛宝丰同志是新中国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全国全军著名骨科专家。
冬日的清晨,老人安静地坐在餐桌旁,面前的盘子里,一把不锈钢汤匙,一支手术用的镊子,一个煮熟了的鸡蛋。
一双灵活稳健的手,执起匙柄,拈起镊子,随着汤匙与镊子在鸡蛋上交相动作,鸡蛋壳很快脱落,现出了光滑圆润的蛋白。
如此剥鸡蛋,已是伴随了老人60多年的早餐习惯,美其名曰:“手术前的热身”。
这位老人就是被人民群众誉为“百年良医”的现年93岁高龄的葛宝丰院士。
“悬壶济世秉丹心,妙手仁术暖杏林。”探寻葛宝丰65年的从医经历,记者感受的是一颗不图名利、济世救人的医者仁心,窥见的是一段不慕虚荣、厚德精业的医者人生。
笑容能治病
看见病人进来,葛宝丰笑呵呵起身迎了上去,一双大手紧紧握住病人的手。乍一看,还以为他在接待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看着有些茫然的记者,旁边的护士俏皮地解释道:“葛老一直是这样与病人打招呼的。他认为用双手跟病人握手,是一种技巧,也是一门艺术,既可以表达对病人的关心,让病人心里感到踏实,还能顺势把手滑到病人的脉搏上,给病人切切脉,有助于病情的初步判断,一举多得。”
原来看似简单的握手,却别有一番深意。
“哪里人呀?”“做什么的?”“家里几口人呀?”几句家常话唠下来,病人的心情放松了,葛宝丰这才开始查看病人递来的检查报告。整个过程,始终保持着他那特有的、让人暖心的微笑。
在骨科中心工作的医务人员都知道,微笑也算是葛宝丰的一个“招牌”。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微笑着、轻声细语地和患者解说病情。
“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能治病”,医生的一个微笑可以让患者感到力量和希望。
微笑的背后,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更是葛宝丰一颗慈爱的心。
葛宝丰坚持深入基层为战士巡诊。葛宝丰和吴孟超两位医学界泰斗相见甚欢。
为保持双手灵活,早餐用汤匙和镊子剥鸡蛋这个习惯已伴随葛宝丰60多年,美其名曰:“手术前的热身”。
把病人当自己
诊断完毕,要与科室人员一起给患者研究制订治疗方案。
此时的葛宝丰语速不急不慢,温厚却又果断。
制订治疗方案,恐怕是给病人治病的整个过程中,比手术更为让他费尽思量的事了。
葛宝丰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工作性质、家庭承受能力等具体情况,用最少的花费,给病人最合理有效的治疗。
“仅仅把病人当做亲人是不够的。只有把病人当做自己,才能理解病人的痛苦,因为自己是不会害自己的。”
那是2005年秋天,45岁的甘肃陇南地区农民王林斌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去过多家医院,医生都建议他做股骨头置换手术,不仅费用高,而且手术后不能再干重体力活。
王林斌慕名来到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找葛宝丰为他治疗。
葛宝丰反复思量后,决定对他实施骨关节融合保守治疗,放弃股骨头置换。因为采取股骨头置换,患者今后将不能再干任何重体力活,这对一个农民来说,无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资本。
两年后,王林斌托人给葛老捎来一大袋土豆。
对于葛宝丰来说,面对千奇百怪的礼物甚至“红包”,早已见怪不怪,只是每次他都会巧妙地以各种方式推辞掉。他常说:“廉洁是医生的本分。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可这次,他收下了这份礼物,“这是我收到的最暖心的礼物,因为我知道这个病人可以下地劳动了!”
始终把病人当自己,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为葛宝丰换来了口碑,赢得了赞誉。也正是因此,65年里,葛宝丰诊治病人17万余人次,从未出现一例医疗事故和纠纷。
开拓大西北骨科医学 上世纪50年代,西北地区没有几家像样的医院,更没有专门开设的骨医学科,专业人才十分匮乏,骨医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技术滞后。
深感任重而道远,葛宝丰在医疗临床实践中大胆探索,潜心研究,逐步建立了西北骨医学科完整的理论体系,也夯实了他成为大西北骨科专业的开拓者、军队骨科专业的重要奠基人的地位。
65年里,葛宝丰自主创新完成57项重大医学成果,其中有6项属国内首创,4项属世界独创。他创造了接活连体热缺血36小时断肢再植的世界纪录,是建国60多年来最重要的60项医学成果之一;完成了亚洲骨科领域第1例、世界第12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
1985年,葛宝丰应国际骨科组织的邀请赴美讲学,先后在7所院校作了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
他的报告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上的骨医学”。从此,兰州骨科医学名扬海外。
1987年,国际骨科组织选址中国兰州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就是因为这里有个葛宝丰。
一年后,在加拿大召开的另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上,有人说:“东方没有像样的骨科。”美国脊柱侧弯专家雷朴马上晃着手反驳说:“我去过兰州,在古丝绸之路有一个像样的骨科中心,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都很有成就。”
在葛宝丰的带领下,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中心,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三科一所”(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关节病外科、骨科研究所)的强大科研团队,成为全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之一,去年还晋升为“全军骨科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初,葛宝丰为病人安装由他发明的一种轻巧便携的弹簧螺旋牵引架(左)。上世纪80年代,葛宝丰在国际骨科学术论坛上为外国专家讲课(右)。
托起一颗又一颗新星
尽管早已退居二线,葛宝丰每天最喜欢做的事,依旧是在骨科中心的病房和手术室看一看,转一转,哪怕指导一下后辈们的手术,也会让他觉得心满意足。
“科学不是一个人、一代人的事业,最盼望年轻人超越我们。”在骨科中心,葛宝丰以宽广的胸怀,托起了骨科领域一颗又一颗新星。
刘兴炎,兰州总医院技术3级教授、“全军科技重大贡献奖”和“全国首届百名优秀医生奖”获得者。
这位参军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骨科专家,正是在葛宝丰的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刘兴炎怎会忘记,1976年,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做乳腺癌根治手术后淋巴管回流阻塞,引起右臂淋巴水肿,需要实施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
这是一次难得的手术机会,为此,葛宝丰已经等了整整15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淋巴管再生的研究,并取得了实施淋巴手术的科学依据。
这个手术一旦成功,将是一项填补我国淋巴管显微外科技术空白的成果,谁不渴望?
可是,刘兴炎当时说啥也没想到,葛宝丰坚持把自己等了15年的手术机会让给了他。
这一年,葛宝丰57岁,刘兴炎27岁。
在葛宝丰的指导帮助下,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正是这个在医学界产生轰动效应的手术,奠定了刘兴炎攀登医学高峰的第一块基石。
有人对此不解,葛宝丰却说:“干事业最糟糕的,不是没有科研成果,而是后继无人。对于青年人来说,给他们成功的机会,比什么都重要。”
这就是一个在军内外声名显赫的骨科专家的胸怀。到目前为止,葛宝丰已为我国地方和军队培养专业人才600余名,为全国医院培养院长或骨科主任34名。
葛宝丰虽然年事已高,对病人的细心关照却没有一丝减少。视病人如自己,是他一生的信条。
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与65年前一样,每天上午8时,葛宝丰都会风雨无阻地准时来到办公室。
在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最新版英文杂志《骨与关节》。葛宝丰现在每天至少用放大镜看2小时的中外医学杂志,掌握世界上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医学动态。
他闲不住。17岁那年他就曾向着母亲安息的方向默默许愿:“要用一生的时间做一个可以救人的好医生。”成为一名人民军医后,他更是像一棵戈壁红柳,深深扎根西北,一干就是65年。他说:“我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2007年,他不顾年事已高,走边防、上高原,跟踪研究紧急进驻高原部队官兵体内骨吸收指标的变化情况,首次发现了高原环境对官兵骨代谢和骨骼健康 的影响及规律,完成了全军重大科研课题“西北高寒高原地区军民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此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3月,年过九旬的葛宝丰因急性腰扭伤,疼痛难忍。就在伤病刚有好转时,青海玉树发生了大地震,他执意要去看看灾区的伤员,谁也劝不住。
2010年8月,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区群众的安危,再一次牵动了葛宝丰的心…其实,年过九旬的葛宝丰原本不必如此辛劳,完全可以靠着昔日辉煌的成绩,让自己过上一种坐享清福、安度晚年的生活。
可他没有,为了热爱的医学事业,他还在尽心竭力地工作,就像他诗中写的那样:“吐丝丝绸路,直到丝尽时。”
本文原题《悬壶济世秉丹心 妙手仁术暖杏林——记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名誉组长葛宝丰》,原载于《解放军画报》2012年03期上半月,总第843期,摄影并撰文/记者 刘欣欣 特约记者 何长贞 通讯员 谢 晋 白子玄,编辑/刘欣欣。
“T”形加压钢板是葛宝丰的一项重要发明,破解了世界百年医学难题(左)。葛宝丰心系患者,经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义诊,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