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信息化,弹指30年。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研究员戴浩院士用软件数据吹响冲锋号角,用银线电波构筑胜利传奇,在充满未知的漫漫征途上,演绎出当代军事科研工作者高技术与高境界完美交融的人生交响!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82年,37岁的戴浩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毕业。怀揣一腔赤子之情,戴浩步入军营,当了一名军事科研工作者。
初入军营,戴浩就被委以重任,在一项指挥自动化系统课题研究中担任副总设计师。课题启动后,面对巨大的压力和经费人才悬殊的极大反差,戴浩恨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那段时间,他带领一群年轻人,昼夜连轴转,心里头装的、脑子里想的,都是加快建设中国自主的信息系统。
历经风险的跨越,更显壮丽,艰辛打造的成功,倍加辉煌。3年后,他们成功地建成了我军第一个联通总部、大军区、军兵种和主要军级单位的大型网络系统。在他的领衔下,我军第一个用于战备值班的计算机网络、第一个应急机动部队自动化系统、第一份战区指挥自动化系统立项论证报告……我军通信和指挥自动化建设的一个个“首次”相继诞生。
眼睛看得远,脚步落得实
1997年4月,戴浩担任全军某重点工程的总设计师。他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就是网络体系结构的选择。当时军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是沿用已有技术,难度和风险较小;一种是使用新兴技术,风险系数大,与原来设备不兼容。作为总设计师,戴浩通过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科学分析,权衡利弊,认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不着眼长远大胆创新,现在看似立竿见影,最终必将贻误战机。
经过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顽强拼搏,在戴浩的领衔攻关下,“全军某信息网络工程”终于如期完成。这项工程实现了我军指挥网的升级换代,完成了从专用网络体制向开放网络体制的转型与跨越,成为我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建设的里程碑成果。
俯首甘为“孺子牛”
1993年担任总工后,戴浩把培养年轻科研骨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重大课题攻关中手把手地教,毫无保留地传帮带,还多次把立功、受奖、提前晋职调级等机会让给年轻人。
多年来,戴浩领衔研制的许多新成果陆续问世,在报奖时,他宁肯不署自己的名字,也要把年轻人推上去。某信息网络工程曾获得近10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作为总师的戴浩每次都把自己从主要完成人的名单中去掉。他主持编写的《指挥所自动化建设》一书的封面上,也没有他的名字。在戴浩带领的各个课题组里,人们看到最多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