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小兵破译人类创伤修复的“密码”
2012年04月20日 09:06:54
新华社北京4月19日电题:破译人类创伤修复的“密码”——记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
胥金章、黄明、王继荣
蚯蚓被斩断后可以变成两条,蜥蜴的肢体断裂后又可以长出新的肢体,人类呢?
这种神奇的修复和再生功能,如果在人类医学上能够得以实现,将是一个怎样的福音?
如果说今天,这还只是一个“梦想”,那么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付小兵和他的创新团队,就是那群“追梦”的人。
军人,以使命为天职
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的付小兵,被分配到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专门从事战伤、创伤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
1987年至1989年,付小兵先后4次奔赴云南、广西边防前线进行战伤实地考察。
一次,一名战士触雷受伤。为保住战士的生命,他们只能将他的右腿全部截掉。
“一睁开眼他就哭了。”付小兵至今难忘。
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友的痛苦,付小兵如芒在背,扪心自问:如果能找到迅速区分健康组织和受损组织的方法,是否就能保住战友的部分肢体?
于是,付小兵系统研究了现代火器伤对局部组织损伤的规律与特征,发现了不同活力组织对光反射存在的差异,并据此发明了一种用于帮助外科医生清创的眼镜。
这一系列研究对进一步完善创伤清创理论和提高战创伤损伤组织清创的速度与质量有较大的帮助,并于199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1年,在著名创伤外科专家盛志勇院士的鼓励下,付小兵敏锐地把握住现代创伤修复研究的国际前沿,编著出版了国际上第一部有关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的专著《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
付小兵所完成的这一先期工作,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大规模地开展这项研究以及用于创伤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起到了引导、推动和促进作用。
4年后的1995年,付小兵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我国创(战、烧)伤领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青年学者。
“冲击”疗法:42天修复10年未愈的创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者增多以及各种创伤导致创面的增多,如何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俗称溃疡)的修复与再生成为另一个亟待攻克的难题。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付小兵率领团队在国内率先系统开展了生长因子调控创面愈合关系的研究,并在国际上首先报告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特征。
根据病因学的发现并在大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他们创立了针对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生长因子治疗方法——“冲击”疗法。
100余例久治不愈的慢性溃疡创面患者经“冲击”疗法治疗后,创面全部愈合。其中一名创面10年不愈的病人,仅治疗42天便痊愈。
与此同时,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付小兵还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个用于创伤修复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这项成果使我国急性创面的愈合时间较常规治疗缩短2-4天,并使以往难治愈的慢性创面的愈合率由84%提高到94%。
“不要小看这2-4天,对于抢救时间号称‘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的急性创伤病人来说,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解放军总医院基础医学所医学免疫研究室主任韩为东说。
付小兵牵头取得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因此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发现“表皮细胞去分化”到“汗腺再生”
2000年初,付小兵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一些老的细胞,居然转变成为干细胞。通俗地说,就是老细胞“变年轻”了。
2001年,付小兵在国际上率先报告了“一定条件下成熟的表皮细胞可以通过‘去分化’途径转变为表皮干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现象。
细胞果真“变年轻”了吗?如能证实,那将是对传统的细胞理念的突破。
在老一辈专家的鼓励下,付小兵和他的团队通过系列研究确证了这一生物学现象的存在并弄清了发生机制。
利用这一原创性成果,付小兵率团队进一步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转变成为汗腺样细胞,并于2007年开展了国际上首例利用人体干细胞再生汗腺获得成功。
用付小兵自己的话说,是“七年磨一剑”。
目前,付小兵和他的老师盛志勇院士率领的团队已完成20余例有严格对照的临床试验以及部分病例3年以上的随访。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突破了国际上汗腺再生的难题,为解决严重创烧伤病人后期不能出汗的问题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可能的治疗方法。汗腺再生成功的成果被称为“里程碑式的研究”。
2008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创伤愈合大会上,付小兵被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授予“国际创伤愈合研究终身成就奖”。
任重道远的创伤防治
作为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全军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付小兵始终把如何提高我国创伤医学的整体水平、加强各种意外伤害的防控和降低严重创伤死亡率与伤残率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1998年和2008年,付小兵两次牵头完成了“中国住院病人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流行病学研究:仅以“糖尿病足”病人占创面构成的比例为例,1998年仅占5%,2008年就迅速蹿升至36%。
创面疾病谱的这一显著变化表明: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防控已成为近年来国内乃至国际创面治疗的一个难点。
近年来的另一份统计资料也表明:在我国45岁以下的青壮年人群中,创伤和意外伤害造成的损伤和死亡已跃居榜首。
为此,2012年,付小兵作为发起人和牵头人,联合国内创伤医学领域的相关院士和专家,分别就“加强创伤意外伤害的防控”和“加强各种难治性创面治疗专科的建设”等,向国家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这是一个创伤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付小兵说。
与此同时,他还与王正国院士等专家一起,努力在上海、杭州以及北京等就创面治疗专科建设和创面治疗专科联盟的发展等进行大力推进工作,获得初步效果,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创伤医学相关研究、重大新技术的建立、相关新技术的转化应用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付小兵还特别重视科学研究的创新与转化工作。近10年来,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的3项国家级成果,均应用于临床。
2012年,付小兵作为首席科学家,还承担了国家“973”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和全军“十二五”重大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