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水电事业的当事人。以开发水电、实现西电东送为平生夙愿,主持了中国几十座大坝的设计与建设。
他是三峡工程论证和建设的当事人。工程建设的每一个节点,面对各种疑虑,他坦诚相见,力排众议。
他是自己人生的当事人。80多年的人生旅途,他把对科学理论的研究、水电建设的实践和文学创作的追求做到了极致。
2012年7月13日中午12时01分,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和雪缘园比分直播资深院士潘家铮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三峡情缘
在潘家铮的一生中,三峡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世界级的巨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广受争议。对此,潘家铮院士直面问题,他说,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对者。“正是他们的追问、疑问甚至是质问,逼着你把每个问题都弄得更清楚,方案做得更理想、更完整,质量一期比一期好。”
在“自传体”回忆录《春梦秋云录》中,潘家铮说:“有人说我是主张上三峡工程的积极分子,这其实是误解”;“直到1985年,我还对三峡的移民和泥沙两个问题忧心忡忡”……
是什么原因让潘家铮从“反对派”转为三峡工程坚定的“支持派”呢?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责成水电部聘请各行各业共412名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论证。时任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的潘家铮出任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
三年论证期间,专家组全面复核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有疑虑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就是在这段时间,随着我对工程了解的不断深入,我发现自己原来担忧的问题均已迎刃而解,我开始改变最初的观点。”潘家铮回忆道。
一旦成为坚定的“支持派”,潘家铮就全身心地投入。
1990年7月6日,在论证热潮经历几番起落后,潘家铮代表论证领导小组作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的结论,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国务院三峡三期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提前来到坝顶。
如果说此时的潘家铮是登山者,那么横在他眼前的就是水利工程中的“珠穆朗玛峰”。
情系科幻
潘家铮不仅是中国水利水电界当之无愧的泰斗,他还拥有一个与职业毫不搭界的“头衔”——科幻作家。
“天堂里,多了一位喜欢写科幻小说的两院院士”、“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潘老一路走好”……得知潘家铮逝世的消息,科幻作品爱好者们第一时间纷纷在微博上表示哀悼。
一辈子在水利水电事业上拼搏,潘家铮忙里偷闲,把自己的水电生涯凝诸笔端,写出了《春梦秋云录》、《千秋功罪话水坝》、《潘家铮院士文选》、《老生常谈集》等。他把文学比作自己的初恋,“深情永远”,而工作则是“先结婚后恋爱”。
1993年,潘家铮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这部作品的问世不仅令众多读者感到惊奇,也为当时正处于低谷的中国科幻小说界带来惊喜。著名科幻小说家金涛曾撰文:“现在我们终于有了一本中国的科学家亲自动笔写出的科幻小说。”
此后,潘家铮笔耕10多年,创作了81万字的《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选》。
“我本人在科幻创作中的努力,就是想使科幻小说本土化、世俗化和教育化。想达到寓教于读、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年轻人在看过一篇科幻小说后,除有助于开拓思路外,还能在脑子里留下一些感慨或引发一点思考。”谈到自己写科幻小说的初衷,潘家铮说。
真情赤子
晚年的潘家铮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态度和宽广的视野,倾心关注电网的发展与创新,关注国家能源产业,积极建言献策。
“吃螃蟹也得有人吃,什么事为什么非得外国先做,然后我们再做?”潘家铮曾用这句话来回应那些“外国都搞不定,我们更没戏”的言论。
他坚信,发展特高压是解决中国能源配置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是时代赋予中国电力工业的历史重任,失误不得、耽误不起。过分强调局部平衡,会产生不利影响,用短视眼光看问题必带来长远之痛。”
“我已年逾耄耋,病废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衷心期望、也坚决相信,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支持下,电力工业将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在国际电力舞台上处处有‘中国创造’、‘中国引领’。”
2011年“七一”之际,作为一名老党员,身处病榻的潘家铮发自肺腑地表达着自己的赤子真情。
还记得新世纪初,三峡工程胜利在望,金沙江、雅砻江等大水电群尚无启动消息。年届古稀的潘家铮深怕自己等不到这一天,于是借用陆游的诗句寄语中国水电事业:“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西电未输东,金沙宝藏开工日,公祭无忘告逝翁。”
十年过去了,令人欣慰的是,潘家铮看到了向家坝、溪洛渡、锦屏等巨型水电工程的开工。于是,他将诗中的“金沙宝藏”改为“雅鲁藏布”。
无论诗句如何更改,作为中国水电事业的当事人,潘家铮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