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影集,记录着我和科研团队凝心聚力、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谁也没料到,一本普通的影集,竟是老科学家俞梦孙最珍视之物。
俞梦孙,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空军某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年近八旬的俞梦孙八上雪域高原,与科研团队一道开展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有效破解了多项航卫保障世界性难题,为推进中国空军形成新质战斗力作出重大贡献。
数着一张张在高原、在荒漠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珍贵照片,俞梦孙谈起了他和科研团队的故事……
不辱使命的“高原科研试验队”
2011年11月16日至2012年2月14日,空军某研究所组成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队远赴西藏,在低氧、低温、低压等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冬季,首次成规模、成系统地开展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试验,实地研究解决飞行人员高原作战训练身心健康和飞行安全等重大现实问题。
“开展高原科研试验,我只是其中一分子。”俞梦孙说。
这支高原科研试验队的37名队员,其中有9名博士和15名硕士,其中还包括4名女性。
提起所长罗永昌,俞梦孙一脸的感动:罗所长带领科研试验队出发前,86岁的父亲被查出患有重病,他含泪把父亲送进医院后,毅然带队上了高原。他一直在高原坚守90天,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俞梦孙拿起他与女队员郭华在某高原场站的合影说:有一天,郭华远远地听到一个稚嫩的声音喊妈妈,她却误以为是自己的女儿在呼唤,下意识地还应了一声。
试验队的名单里起初并没有心理学硕士陈勇胜。他听说后,两次找所领导请战。目前,他主持的“飞行员脑功能保持训练装置”已通过高原试验应用测试。
“在高原开展科研试验远比平原困难。”俞梦孙说。鏖战高原90天,严酷的高原环境始终考验着全体队员。从高原下来,37名队员平均体重下降3公斤;30人的血液生化超过正常指标,3人心电明显异常,所有人的红细胞和血液黏稠度超出正常范围。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高原试验,俞梦孙和科研团队一道设计出了高原航卫保障方案。现在,利用这一方案能保证飞行员进入高原后,即使不用药、不吸氧,也不出现高原反应,实现了“急进高原迅速形成战斗力、常驻高原持久保持战斗力”。
“高原合影”背后的聚力攻关
“90天的高原试验,上下一盘棋、前后一条心。”俞梦孙拿着一张和研究中心成员的“高原合影”,情不自禁地打开了话匣子。
高原和北京之间,每天都有大量的数据传输交流。试验队与北京的专家们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同时试验队10个课题组也打破学科界限,相互支持配合,逐个攻破科研难题。
俞梦孙介绍,在这次高原试验中,一项有关高原型中枢性呼吸暂停事件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发现,就是因远在北京的数据分析专家发现了苗头,并组织科研人员加紧研究,用新的视角重新分析后续数据,且紧急研制了分析中枢性呼吸暂停的专家系统软件,及时传至西藏。
“在高原科研试验中,大家都从各自研究领域里跳出来,相互提醒、启发,严谨、细致地审视所做的每一项课题。”俞梦孙说,团结协作、聚力攻关,正是科研创新的强大支撑。
通过协同攻关,俞梦孙和他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构建入高原初期人体适应低氧环境动力学模型,并提出“人体自组织系统环境适应理论”。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试验队突破了高原军事医学用氧、高原运动医学、高原膳食营养、心理机能状态调控4个方面的传统理论,系统研究论证了飞行员进驻高原前预习服训练、急进高原后快速适应、高原体能训练、膳食营养调控和心理认知能力保持等5种方法,探索出高原航卫保障信息化、航空兵高原驻训“主动快速适应”、高原军事航空医学科研训练保障“一体化”3种新模式,编制了首部《高原航空卫生保障准则》,为我军新型战机多机种、成体系上高原驻训安全提供了坚强支撑。
“这次高原科研试验不但解决了中国空军形成新质战斗力必须首先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也使我对人体的自组织、自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俞梦孙说。
“90后”无名英雄让人敬让人爱
研究所勤务汽车分队下士崔昊冲,和俞梦孙院士一同在空军后勤部机关和所属部队作过多场事迹报告。看着一张两人都戴着大红花的合影,俞梦孙情不自禁:“我要向这些‘90后’战士学习,他们是科研战线的无名英雄,让人敬让人爱!”
崔昊冲是研究室一名普通锻炼员。锻炼员被称为“飞在飞行员前面的人”,他们要模拟飞行员在高空低压缺氧、飞行错觉等状态下的生理心理试验任务,为航空医学研究提供试验数据。
“在高原科研试验中,执行任务的12名锻炼员,大都是‘90后’的战士。”俞梦孙介绍。
上高原前,锻炼员会被分成预适应组、急进组、对照组3个小组。每天,模拟驻高原航空兵部队飞行员,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负重深蹲等体能训练,然后测量心理认知能力、平衡能力、握力、反应时间等数据。
说起这些“90后”战士的故事,俞梦孙眼圈发红:在高原科研试验中,为了获取有关数据,试验队每天早晚都要从他们的中指和无名指上取血进行化验。3个月下来,手指头红肿得像胡萝卜,还留下了不少针眼,到后来连找个下针的地方都困难。
在阿里的7天时间,他们凭着坚强信念的支撑,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次转场试验共获取了上百个测试指标、上千组检测数据,为飞行员急进高原航卫保障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90后’也是国防科研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感染我、激励我,让我永葆创新激情!”俞梦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