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2013年07月21日
图 王小谟院士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人物档案 王小谟,著名雷达专家、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1938年11月生于上海,1995年当选为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2013年初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主持研制出多部世界先进的地面雷达和预警机装备,领衔了我国防空雷达系列化发展与人才培养,为推动我国国土防空网的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雷达、预警机,这都是给我们国家‘站岗放哨’的。”讲起自己研究了50多年的雷达、预警机,王小谟总是这样形容。
2013年初,74岁的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授证书。随后各大媒体开始注意到这位在我国国防科技战线上奋战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你们媒体太厉害了,我坐在火车上有人找我签名,走在街上有小姑娘跑来问我‘您是王院士吗?’”对媒体报道带来的“名人效应”,老人感觉“很难受”。王小谟不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他,他还是习惯在自己的岗位上安静做研究,像他自己研究的雷达、预警机那样,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为祖国“站岗放哨”。
科研路从“赶英超美”的雷达开始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无线电系毕业的王小谟进入国防部第十研究院,成为一名“穿军装”的科研工作者。几年后,因为能力突出,他承担起一项重要的任务——研制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在当时这可是一项赶英超美的项目。”王小谟笑着向记者们介绍。
此时因为三线建设,王小谟所在的38所搬入贵州深山。“晚上下班了,一片漆黑,什么都没有,对我们搞研究来说也是个好事,没什么事情可做那就工作吧,也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反正都一样,工作效率很高。”
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军至今记得1988年毕业到38所参加工作的情景。陆军从上海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再倒汽车、再步行,终于看到38所厂区时,他真的很难想象所长王小谟是怎么带着一两千人在这样“连飞机都看不见的山沟沟里研究出找飞机的雷达的”。
“是没有飞机呀,那时候贵阳一天才只有一班飞机。我们的雷达就是要看飞机的,怎么办?我们就跑啊,去‘远征’。”江西、长沙、武汉……王小谟和同事们带着他们的雷达四处转战。如今跟记者说起这些,他满脸是轻松的笑意,但个中辛酸也许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
13年的风雨洗礼,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横空出世,我国因此一举进入三坐标雷达技术世界先进行列,防空雷达实现了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的跨越。1985年,这一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王小谟排名第一,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为中国的预警机奠基
上世纪40年代,美国海军为及时发现利用雷达盲区接近舰队的敌机,试验将警戒雷达装在飞机上,缩小雷达盲区,扩大探测距离,于是便有了世界上第一架预警机AD-3W“复仇者”。如今,预警机已经成为现代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是一国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至今世界上只有美、俄等少数几个国家具备研制能力。
拥有我们自己的预警机是我国雷达科研工作者长久的梦想。我国预警机的研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终因国力和技术的落后而搁浅。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再次将预警机研制提上日程,国家决定通过和外方合作进行研制,以加快预警机装备进度。王小谟受命担任中方总设计师。在外方单方面中止合同后,王小谟积极向中央建议,自力更生开展我国预警机装备研制,大型预警机的研制终于在国内立项。
预警机研制的关键时期,年过六旬的王小谟经常爬上十几米高的预警机机罩。在夏日40摄氏度、冬日零下30摄氏度的机舱里和设计师们一起反复讨论方案。2006年的一次外场试验中,车祸让68岁的王小谟腿部骨折,随后又查出淋巴癌。
在病床上,王小谟平静地与预警机的设计师们讨论着工程的进展,尽管多次化疗让他极度虚弱。他告诉陆军,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个雷达就很不容易了,自己没有什么遗憾。
十几年时间,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我国的预警机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发表评论: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
为雷达预警机事业站岗
下个月,有关单位将研究王小谟提出创建的“雷达创新奖励基金”具体的奖励细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500万元奖金,王小谟最想用它来设立基金,奖励在雷达和预警探测领域优秀的年轻人才,“再钓些大鱼出来”。
从2000年开始,王小谟不再做具体雷达、预警机型号的研制工作,而是转为“幕后策划”和人才培养。他要为我国的雷达预警机事业站好岗,让它在已有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他深知雷达预警机的研究是项“没完没了的工作”,就像“矛与盾的关系,随着技术不断发展,没有绝对的先进,只能在斗争的行列中不断前进”。
王小谟是一个懂得享受生命的人,京剧和胡琴一直是他生活的良伴。“我曾经有一个愿望,到70岁以后,每天只上半天班,剩下的时间找一帮喜欢京剧的人一起练练。”但到现在,这个愿望也还没有实现。
74岁的王小谟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平时只要没有外出开会或其他公务,他每天都坚持上班,每周都会到实验室与课题组年轻同志一起研究讨论技术问题,并检查课题进展。他还在谋划祖国预警机未来发展的蓝图,他还想为预警机事业发掘更多的“千里马”。
王小谟说,他也有自己的“中国梦”,那就是“把预警机做得更好,让外国人来看我们的脸色,让我们的预警机成为没有形容词的国际领先”。(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