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喻思娈 方草山 时间:2013-08-04
“我的一生并没有多大亮点,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找油气’。”眼前,精神矍铄的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邱中建如此回首自己80年的人生经历。
征战塔里木
我国石油工业常常集中优势力量,在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进行勘探开发。这被称为石油会战。
1989年,年近六旬的邱中建进驻塔里木盆地,一干就是10年。56万平方公里的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然而,盆地边缘高山陡峻,内部黄沙覆盖,沙丘有时高差近200米,这里有着全世界最复杂的地质条件,石油勘探程度很低。
1989年10月,一股强大的油气流从3000多米的地层深处呼啸而出,“塔中1井”出油了!这个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第一口成功的预探井,使会战人员异常兴奋。
兴奋并未持续太久。根据常规勘探理论,会战人员在其旁边打了两口井——“塔中3井”和“塔中5井”。令人遗憾的是:两口井竟全是空的!坚持还是放弃?这种兴奋和困惑始终伴随勘探全程。
邱中建边实践、边总结,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终于对当地构造形成模式有了新认识,并找到了钻探的有效办法。
1998年9月,“克拉2井”成功钻成,获得日产80万立方米的高产气流。夜幕降临,呼啸喷涌的天然气,像一道神奇的彩虹。
“彩虹呼啸映长空,克拉飞舞耀苍穹。弹指十年无觅处,西气东送迎春风!”10年努力没有白费,邱中建感慨万分,即兴作诗。
克拉2号大型气田的发现,奠定了我国“西气东输”的资源基础,2001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邱中建是主要获奖者。
60年来,除塔里木盆地外,邱老先后参加了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四川盆地等油气勘探,是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杰出践行者。
无私者无畏
邱中建坦言,年轻时投身石油工业,没想到一干就是60年。
已过耄耋之年的邱中建院士,精神仍很矍铄,他笑称,这可能得益于自己长期在野外工作的锻炼。
1957年,年仅24岁的邱中建,被任命为松辽平原地质专题研究队116队队长兼地质师,前往东三省,了解油气资源远景。东北的雨季,野外道路泥泞,行走艰难。地质研究队员白天徒步赶路,观察剖面,背负标本,入夜就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借着煤油灯的光亮,整理资料。30多年后,邱中建依旧奋战在艰苦的野外一线。
无私者无畏。
上世纪50年代,国内石油勘探从苏联专家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但也出现了迷信苏联专家理论的倾向。邱中建坚持认为,指导工作的应该是实践,而不是教条。1956年至1957年,针对当时苏联专家提出的石油勘探程序问题,初出茅庐的邱中建连续在《石油工业通讯》发表了两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引发一场全国石油地质界关于勘探程序与对策的大讨论。
“当时还是很有压力的。”邱中建说。实践证明,这场讨论形成的一些意见,逐步成为我国油气区域综合勘探的原始模式。
改革开放后,邱中建转战海洋石油领域,如饥似渴地向国外油气公司学习,并主张与国外公司合作,吸取先进勘探经验。但对外合作远没有想象中顺利。在当年国家能源委员会组织的一次讨论上,有人提出“卖资源的行为就是卖国主义”。在这个大帽子下,合作屡屡受挫。
1984年,我国海上石油出现对外合作勘探开发的第一个高潮,直接推动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早期发展。随后,邱中建负责绥中地区海洋石油自主勘探,发现了绥中36—1等大型油田,推动我国海洋石油工业从对外合作成功转型到自主勘探。
老骥伏枥献余热
1999年后,邱中建离开油气勘探一线转入了后方决策支持研究,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油气资源发展和利用的思考。
2003年5月26日,对邱中建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根据时任总理温家宝的指示,雪缘园比分直播组织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邱中建院士作为课题组副组长,负责协助侯祥麟院士组织相关单位的120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深入调研工作。历时一年,课题组形成了综合研究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
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石油供应压力很大,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我们一定要找到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近十多年,邱中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邱老认为核能、天然气、水能,可以称为清洁能源的“三驾马车”,发展潜力很大。如果这三种能源都能发展到一次能源消费的10%,加上石油的20%,煤炭的比重就能降低到50%左右。“这样我国的能源结构就会好得多,清洁得多”,邱中建说。
对于新一代石油人,邱中建赞誉有加并寄予厚望。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遇,但成功的机遇往往降临在那些锲而不舍、勤奋的人身上。他动情地说:“我对能从事60年石油地质工作,感到非常幸运,非常充实。如有来生,我还会选择找油这条路,永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