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刘羊旸 时间:2014-05-21
甘蓝,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叫法:卷心菜、洋白菜、大头菜……如今,在老百姓的“菜篮子”里已是四季常见。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前,人们却很难吃上这种菜,当时的新品种基本上依赖从国外引进,不仅价高,种子质量和数量也都难以保障。
为改善城乡“菜篮子”,培育出中国自己的甘蓝新品种,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倾注了其一生心血。
为解决百姓吃菜问题与甘蓝结缘
那是一个种业发展滞后的年代。“1967年,两广、福建等地种植了近100万亩甘蓝,其品种是从国外进口的,但其中百分之六七十开了花却不结球。农民都哭了。”方智远看在眼里,心中难受。
“解决老百姓吃菜问题,还得搞我们自己的品种。”从20多岁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始,方智远就与甘蓝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和同事到农村搞试验田,住大队部、吃大灶、干农活。为尽快繁育出我国自己生产的种子,北京、泰安、天津、大连等地的研究人员组成了协作组。
1969年,我国终于选育出了可以同国外种子相媲美的国产甘蓝种子——“黄苗”,并且逐步在数量上满足了生产上的需要,但是年轻的方智远并没有满足。
“‘黄苗’是个常规甘蓝品种,当时国外已经大量使用杂交种。杂交种有杂种优势,产量高,抗性好,但不能留种,所以我们必须要搞自己的杂交种。”方智远说。
育成我国首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
1970年,方智远和课题组开始着手甘蓝一代杂交种的研究工作。没有种质资源,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哪里有好的甘蓝种质资源,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方智远积累了一批珍贵的原始材料。
有了材料,他又一头钻进了试验田,整地、播种,一棵一棵地给甘蓝授粉。为了更准确地筛选优良杂交组合,每年培育的自交系和杂交组合达到几百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方智远和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从而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
在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种后,方智远和课题组又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并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不同季种植的报春、双金、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从而使甘蓝在市场上能够四季常见。
责任在肩不断培育出新品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菜的品质要求也与日俱增。“不仅要高产、稳产,还要品质好、卖相好。”方智远说,一个品种很难十全十美,对自己的品种不仅要看到优点,还一定得看到缺点,然后进一步改善它。
在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前后,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8398”在方智远的主持下相继培育成功。这些品种具有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特性,比原来的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200元。
为了提高杂交种的纯度,2006年前后,方智远又带领课题组进行了甘蓝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生物技术育种。通过雄性不育系培育,杂交种的纯度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并可以通过蜜蜂来授粉。
除了自己带头干,方智远还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悉数传授给了年轻人。1995年,他把所获奖金10万港元全部捐给研究所作为科技奖励基金,以表彰那些在蔬菜花卉领域有所贡献的人。为把好的品种推广到农民手中,方智远和同事们经常下农村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民如何制种和栽培。
几十年来,方智远是带着一份责任在做育种工作的。他说:“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有了这种社会责任感,就能支撑着你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