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记者:张映武 时间:2014-10-18 06:25
鱼类养殖专家林浩然院士:
“简单来说,我研究的是鱼,主要研究鱼类的人工繁殖问题,希望提高鱼苗产量,降低养殖生产成本,让人们可以吃上价格实惠、味道鲜美的鱼肉。”和鱼打了50多年交道,被人戏称为是“天天有鱼”、“知鱼之乐”的林浩然对记者如此解释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中国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
人物名片
林浩然,1934年出生于海南文昌,著名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195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并留校任教至今,现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1997年当选为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
战火中专注学习
因为研究工作的需要,林浩然经常要到海边养殖场实地考察鱼苗繁育的情况,海边的天气恶劣,但他一到养殖场就精神十足,顶着风吹日晒,同年轻人一起捞鱼、解剖、记录、分析鱼苗生长情况及问题,皮肤常年被太阳晒得黝黑。
林浩然出生于靠近海边的一个小村庄,那里地少人多,土地贫瘠,迫于生计,不少人都漂洋过海到外地谋生,或是通过到外地求学,寻找发展的机会。
林浩然告诉记者,虽然家境贫穷,但家里一直没有让他们荒废学业。1938年侵华日军的战火蔓延到海南岛,为了逃离战火,林浩然和哥哥坐在扁担两头的箩筐里,被家人担着背井离乡逃难到广州湾(今湛江),随后又辗转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每到一个新地方,他父亲首先就忙着为兄弟二人找学校读书,由于学校和班级经常变换,林浩然的小学和初中都念得不完整,有时还得跳级学习,因此,他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赶得上功课。他的父亲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在一旁监督林浩然做功课,“战乱期间,为躲避日机轰炸,我们藏身在防空洞里,即使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父亲都要让我们带上书去学习,告诫我们不要耽误功课。”林浩然回忆说。
露天渔场就是他们的实验室
1950年,林浩然报考了广州岭南大学,他根据父亲的建议报考了医学,希望毕业后能找一份崇高又稳定的职业,但因学业基础不占优势并未如愿,他最后选择了和医学相近的生物学系。大学期间,由于家境困难,林浩然学习之余坚持勤工俭学,并养成了勤劳踏实、凡事都亲力亲为的习惯。在做毕业论文时,为深入了解“在水稻田中养鱼”的经济效益,林浩然经常蹲在几块试验田地里,连续几个月观察鱼和水稻的生长情况,并定时在田里取鱼样本进行解剖研究,只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当他返回时,身上总是沾满了泥水。
林浩然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对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留意到,鱼类在天然环境中可以顺利发育成熟和产卵,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许多鱼类的性腺不能正常发育成熟,很难产卵,早期的渔民只能捕捉少量的天然鱼苗来养殖,既耗时又效率低下。那时,这领域的研究还刚起步,连相关仪器设备都没有,但林浩然还是一头扎进该领域,从此和鱼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浩然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研究工作刚起步时,他们没有自己的平台、实验室,科研经费紧缺,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为获取实验数据,他们要自己成为“渔民”,和渔民一起在养殖场边劳动边研究,渔场就是他们的实验室。林浩然研究组经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证明了草鱼经过人工强化培养(充足的营养、清新的水质、适宜的水温等),一年多次产卵具有正常的繁殖生理基础,这一研究成果随后在华南地区推广,大大提高了鱼苗产量。
提高鱼苗产量降低养殖成本
上世纪70年代末,林浩然到当时鱼类生理学研究水平最高的加拿大深造,学习了先进的实验设计和技术方法,回国后开始在该领域崭露头角。他与加拿大科学家合作成功研制出新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有名的“林彼方法”(以林浩然和r.e.peter的名字命名)。依据该机理,人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实现控制鱼卵的产量,有效解决了我国鱼类苗种短缺的现象,并大大减低了养殖成本。曾经餐桌上的桂花鱼实现人工养殖后,每市斤的售价从上百元降到了四十多元。
石斑鱼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名贵食用鱼,其肉质鲜美,素有“海鸡肉”之称,过去广东沿海地区曾流传着“养好一对猪羔斑(巨石斑鱼),就会成为百万元户”的佳话,可见其产业价值之高。但早期因售价较高,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并不常见。上个世纪末,林浩然研究组就开始对“石斑鱼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告诉记者,石斑鱼个体发育中普遍存在“先雌后雄”的性逆转过程,一条石斑鱼在两三岁时是“妈妈”,到了四五岁就会逐渐转换成了“爸爸”,石斑鱼的这种奇特生理现象导致鱼苗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经过长期的努力,他们攻克了种种难题,令石斑鱼规模化育苗成为可能,并使得石斑鱼的市价大大下降,成为了百姓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
几十年来,林浩然研究组对鱼类繁殖和育种的研究已经产生了难以估计的社会效益,并降低了鱼苗的生产成本,让许多普通家庭吃上了价格更实惠的家鱼、桂花鱼、石斑鱼、罗非鱼等品种。
学生们大多成了
和渔业相关的骨干人才
林浩然对教学工作非常细致严谨,每次上课前,他都要提前精心备课,课后还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在学生眼里,林院士非常平易近人,从来都不发火,不论是知名学者教授,还是普通工人、渔民,他始终保持着诚恳友善的态度,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1997年林浩然当选为院士时,实验室的师生们都十分兴奋,但林浩然只是在实验室范围内开了个小庆祝会,令许多人感动的是,林浩然还特意邀请了已经退休多年、早年专门为他实验室养鱼的老渔工陈朝夫妇参加,表达自己的谢意。
林浩然做学问时要求严格,讲究实事求是,眼里容不得半点虚假。学生每次发表文章前,他都要严格把关,通常文中的一些细小错误,都会被他一一勾画出来,对于文中的关键数据,他还会亲自去查看原始数据,一点都不含糊。习惯了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的他经常跟学生去试验地取样,亲自动手示范实验,同学生一起记录实验数据。至今,林浩然在中国唯一的鱼类生理学实验基地已培养了70多名硕士研究生、90多名博士研究生,学生们大多成为了中国鱼类生理学和养殖学的骨干人才。
养生之道:
坚持每天打网球一小时
虽然经常要去池塘和海边做实验,但林浩然至今都不擅长游泳,“父母从小对我的管教很严,小时候我有一次私自去河边游泳,被父母严厉地责骂了一顿,后来我就不敢去游泳,改为玩球类的运动。”林浩然回忆说。林浩然年轻时擅长于短跑、足球等运动,并一直在坚持运动。如今,已经80岁的他仍然精力充足,每天早上八时多就开始一天的科研、教学工作。他告诉记者,这与自己一直以来坚持运动、作息规律有着很大的关系。每天清晨,林浩然都会去研究所附近网球场打上一个小时的网球,常年练习下来,他的网球打得非常好,奔跑击球、扣杀、挥拍等一套动作非常娴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