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潘建伟等10人榜上有名
科学时报北京6月28日讯(记者易蓉蓉)日前,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院、雪缘园比分直播、全国青联主办的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在京召开评审组委会会议,审议确定了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奖者和提名奖获得者,中国科大潘建伟等10人榜上有名。
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是:投身教育事业,在力学与材料学综合交叉的基础和应用方面取得国际先进成果的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卢天健;执着于“量子纠缠”研究,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潘建伟;矢志不渝20年,攻克世界性科技难题的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立足于自主创新,在世界性医学难题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王岩;潜心探索科学奥秘,勇攀免疫学高峰的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曹雪涛;秉承科学精神,在鼻咽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探寻古代生命演化证据,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朱敏;变污染水为清水,取得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马军;致力于开创性工作,在光子学领域有重要建树的南开大学校长助理许京军;发扬连续攻关精神,勇当铁路提速“保护神”的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翟婉明。
同时,还有6位科研人员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志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江雷、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邹学校、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增谦、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王小云(女)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海军。
据悉,“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评审工作始于1992年,已举办了5届,共有78人获奖,其中25位获奖者当选中国科学院或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这项工作开展14年来,树立了一批甘于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青年科技典型,有力地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当自主创新先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贡献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同学科以姓氏笔画为序)
卢天健 男,福建省人,1964年10月生,博士,1995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系。现系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
卢天健在力学与材料学、传热学、声学等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发展了基于新机理描述超轻多孔金属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和噪声管理的微观和唯象模型,深入刻画不同类型几何微缺陷对多孔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首次建立多孔介质热传导与强迫对流相合的模型,确定了湍流条件下孔结构对材料宏观热传导性能的影响,该模型被国际同行以卢天健和合作者姓氏命名;在国际上最早系统地研究了多孔金属吸噪的物理机理,并根据吸噪要求实现对多孔材料微细观组织的优化设计。发表国际期刊论文110余篇,有关科研成果被工业界广泛应用。曾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刊最佳论文奖和全英热传导会议最佳论文奖等奖励和荣誉。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获得者。
潘建伟 男,浙江省人,1970年3月生,博士,1999年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现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
潘建伟做出的原创成果有: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及纠缠交换,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未来长程量子通讯的关键器件——量子中继器,13公里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三光子、四光子GHZ定理的实验验证,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在连续变量的Bell定理,两粒子GHZ定理的证明以及多粒子纠缠分类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自1997年以来,他在Nature (8篇) 与Phys. Rev. Lett.(27篇,含2篇被接收)发表论文35篇,作为论文通信作者的19篇,第一作者的6篇,共计被引用2400余次。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Fresnel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国内外奖项。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2年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宗保宁 男,河南省人,1963年6月生,博士,1991年毕业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催化材料研究室。现系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宗保宁带领课题组解决了非晶态合金作为实用催化材料热稳定性差和比表面积小的难题;将目前广泛应用的雷尼Ni加氢催化剂的晶态结构转化为非晶态结构,使其催化加氢活性显著提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晶态Ni催化剂工业生产和应用。他提出将非晶态Ni优异的低温加氢活性和磁性特点与磁稳定床反应器优异的传质、传热性能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参与解决了均匀磁场放大的技术难题;通过研究磁稳定床中气液固三相的流体力学特性,来实现磁场对催化剂的有效控制。参与万吨级磁稳定床反应器工业示范装置的试验;参加了3套20万~30万吨/年磁稳定床工业装置的设计和开工过程;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磁稳定床反应器的工业应用。他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0项,获授权65项,申请美国专利5项,获授权2项,所申请的发明专利一半以上工业实施。他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
王岩 男,北京市人,1961年2月生,硕士,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临床医学系。现系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
王岩作为全军最大综合医院 —— 三军总医院的最大骨科专科中心的学科带头人,专科方向主要以人工关节置换、颈椎病及脊柱侧凸矫形的治疗为重点,是国内医生中完成上述手术最多的医生之一,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使大批残疾患者重返工作岗位。他主要立足于临床,并结合临床难点进行定向科研攻关;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系列研究,创新系列手术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人万余例,获得明显高于传统治疗方法的手术疗效,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MEDLINE收录30篇,SCI收录7篇,论文累计引用近400次。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承担3项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获国家专利3项、其他8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获申请号;科研成果转化已取得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曾多次赴国外工作、学习。在美国工作期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行医执照。
曹雪涛 男,山东省人,1964 年7月生,博士,1990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现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雪缘园比分直播院士。
曹雪涛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开展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新型DC亚群,且发现成熟DC在基质作用下能进一步增殖和分化,论文发表于Nature Immunology;提出了DC的免疫调控新机制并发现其具有两类新的功能。从人DC cDNA文库中自主发现多条全长新基因并研究了其中20余条的功能,发现的12种新分子获得HUGO命名。提出了免疫与基因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并开展了其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112篇。编写和共同主编专著3部,参编10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3)、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1)、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8)和二等奖2项(1992,2000)、国家II类新药证书2个、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项。
曾益新 男,湖南省人,1962年10月生,博士,1990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现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益新的工作紧紧围绕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进行,从EB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两个方面对鼻咽癌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测定了第一株来自鼻咽癌病人的EB病毒全序列和部分主要基因的多态性,初步明确了EB病毒亚型与鼻咽癌发病的关系,确立了广东省人群中鼻咽癌的遗传模式,将该人群的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并发现基因LOC344967启动子区一个功能性突变与高发家系中的鼻咽癌病例紧密连锁。鼻咽癌易感基因成功定位的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Genetics及Cancer Research上,这一成果还被评为2002年中国医药卫生十大科技新闻和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5篇,其中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57篇,这些论文被SCI收录期刊引用1058次。获省部级一等奖三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及“973”等国家级和省市科研基金的支持。
朱敏 男,江苏省人,1965年10月生,博士,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现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朱敏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及相关生物地层学、古动物地理学研究。近年来,他带领课题组致力于对硬骨鱼类起源、早期演化以及四足动物起源等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在英国Nature杂志上连续发表了7篇论文(含1篇校样稿),被SCI收录刊物引用239次。他们研究的4亿年前的斑鳞鱼为解开硬骨鱼类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他们发现的中国螈是鱼石螈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泥盆纪四足动物的古地理分布。通过化石证据确立了内鼻孔与鱼类后外鼻孔之间的同源关系,推动了对四足动物起源或鱼类登陆过程的研究。Nature的评述文章认为:“(内鼻孔的起源)是一个已争论了上百年的问题,新的资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参与了对最早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现担任IGCP491项目主席。曾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和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
马军 男,黑龙江省人,1962年7月生,博士,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哈建工)市政环境工程系。现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马军带领的课题组研究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经济高效地提高水质的给水处理与污水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发明了能高效分解高稳定性有机污染物的臭氧催化氧化方法;发明了具有多功能除污染作用的高锰酸盐和高铁酸盐复合剂除污染技术。将新型高级氧化与吸附和生物有机结合,形成经济低耗的集成化深度处理技术。申报发明专利34项,授权10项;发表论文176篇,近五年来SCI、EI收录42篇。主编及参编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省重大效益奖(省长特别奖)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二)。成果应用于几十座水厂、水站,在北江和松花江等重大水污染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科研成果被列入《城镇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许京军 男,辽宁省人,1966年4月生,博士,199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现系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许京军带领课题组对弱光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其应用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相继发现了光折变散射光强阈值、高掺镁紫外光折变增强等效应,发现并建立了“无回路背向散射光放大自弯曲相继四波混频”相位共轭机制,实现了非光折变高分子材料光象放大器,提出了相位耦合导致光速减慢机制,并在室温下固体中实现了超慢光速和超光速传输以及快慢光转换等。在SCI、E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发表著作3部,已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2项和美国发明专利3项,研究结果被他人引用400余次。作为大会主席主办了第十届国际光折变光折变效应、材料与器件会议,在Optics Materials(2003)和Trends in Optics and Photonics Series OSA(2005)上合作主编了两本光折变效应、材料与器件特辑。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等。
翟婉明 男,江苏省人,1963年8月生,博士,199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研究所。现系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翟婉明带领课题组,针对我国铁路运输的重大需求,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全新理论体系;首次建立了机车车辆—轨道统一模型(在国际上称为“翟—孙模型”);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仿真设计平台;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动态匹配设计方法;开发了轮轨动态作用安全性的现场试验评估技术。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WEB)收录66篇次,出版的学术著作《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获第11届中国图书奖。近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1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以上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铁路10多个重点工程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来源:科学网)